2023-07-07 13:54:01 来源 : 拾榴询财
从昨天到现在,全网都是关于歌手李玟轻生去世的消息,大家终于关注到抑郁症。用石榴叔一位得了这个病很久的朋友的原话:“它比癌症还可怕”。
这件事,和家长,和躺平,又有什么关系呢?
(资料图片)
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指出,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%,50%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。
很多人把责任推卸给学校,妥协给教育制度,在石榴叔看来,家庭因素更多。
01
石榴叔是从自家孩子上小学,开始关注抑郁症的。这两年做学区房咨询,很多家长更愿意和我深谈孩子的教育问题,有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,也有父母之间的教育矛盾,之后才是谈规划,最后是买房。
这些咨询中,有一部分,石榴叔是劝他们别买学区房,或者说劝他们躺平的。
先说我身边的一个案例。我同学夫妻二人常年不在本地工作,属于空中飞人的那种,孩子一直由老年人轮流照顾。上小学那会,找了关系上了南京最好的民办小学。
刚开始就出现不适应,因为班里的孩子大部分抢跑,幼儿园早早就把一二年级的内容学完了。那时候没有执行双减,还是有考试的,成绩可想而知,家里也没有太重视。
顶尖的民办小学抓学习向来非常紧,三年级晚上写学校作业到十点半,开始我是不信的,后来亲眼见到几次,信了。
这个小孩三四年级成绩越来越跟不上,吃力,慢慢的自信心也没了,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努力也没用,不如混混”。
当时,我们有沟通过,石榴叔建议把孩子转到公办学校。按照小孩当时的能力,成绩在中游是没问题的,先修复自信,再找回学习的动力。然而,他们夫妻二人觉得在好学校拖一拖,成绩也许能上来。事实是小孩变得越来越消极,厌学。
今年小学毕业,该上初中了。原本准备上学区内的公办初中,二流,我觉得是比较好的方案,结果他们在没有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,决定去全市前三的民办初中......
故事没有结束,也许有人觉得,男孩子上初中也许会开窍,那只是理想化的。
02
很多人不解,为什么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,教育看似越来越进化,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严重,甚至普遍都有一点点焦虑。这种焦虑,还不仅仅是当下,对未来人生也是这样。
根源还要家长从自身找。
前段时间,就焦虑这个问题,石榴叔和自家孩子深入探讨过。
孩子给我的解释是,她们这一代背负的东西有点多。有自己对自己的期待,有家长对自己的期待,有学校对自己的期待,所以才会对自己的身份和未来有困惑。还有一个焦虑来自社交,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,有时候会感觉到沮丧。
那么问题来了,家长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?绝大部分人应该不太了解。
这两年最坏的一股风气就是抢跑,愈演愈烈。超前学习成了不少家长的社交货币,机构在里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现在是从幼儿园开始卷,一路卷到小学初中,家长没有不焦虑的,孩子最后也被传染。效果呢?
就超前学习这件事儿,作为陪伴孩子一路学习的家长,有几点分享。
就小学来说,如果是去公办学校,没有超前的必要,最多提前两个月上个幼小衔接,主要为了让孩子适应小学上课的节奏,稍微学一下拼音和写字。
幼儿园超前学习的孩子,到了三年级不少会掉队,因为听课效率低,库存吃完了。奥数有没有必要学?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学一下,如果校内数学都拿不到高分,学奥数只会让孩子过度活跃,做题浮躁,一看都会,一做就错,四年级以后计算错误率大幅提高。
作为过来人想说的是,小学学的奥数,到了初中基本没啥用,很多培训机构夸大了奥数的作用。那英语呢?适当超前,根据孩子的能力决定,这里还有一个误区,就是超前学初中就不吃力,你把应试教育想得太简单了。
如果是去一线民办学校,注意了,是“一线”,那是要做好超前学习的准备,因为压力从一年级就开始了,家校协同很重要,家长付出的可能比孩子更多。
回顾我家孩子这几年的学习,我觉得对95%的孩子来说,小学阶段扎扎实实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,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。倒不是说主动学习,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,至少谈到学习的时候,有兴趣和你讨论。
到了初中,对85%的孩子来说,超前依然没有必要,消化校内内容,及时解决问题,做好错题反思,成绩不会差的。对10%的孩子来说,超前一学期的内容就足够了。
至于剩下的5%,超前根据自己的情况定,这两年我最大的体会是,有些学霸和学神是无法超越的,很多家长的焦虑和不安来自于参照物找错了,自媒体看多了会产生一种满世界都是牛蛙的错觉,然后传导给孩子。其实,孩子最好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,每次比上一次考得好就足够了。
关于初中的学习,后期会专门写一篇深度聊聊。
03
回到标题,我为什么劝有些家长躺平?因为学习这件事,你既要接受孩子名列前茅,也要接受平庸,毕竟前十,只有十个人。
找我咨询学区房,我最想知道的不是大家的预算,而是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,持续的表现,以及家庭给予孩子多大的帮助。知道这些,我们再谈期望值。
有不少家长单纯的觉得,砸钱,找关系,去读一个好学校,就可以对孩子进行改造。这不现实,现在搞教育难就难在,付出是多方面的,家长还要付出精力。如果唯分数论,家长先魔怔了。
孩子之所以比大人容易焦虑抑郁,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,来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。
在我接触的诸多孩子中,不少从小被家长保护得很好,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,到了初中,能上不能下。我和很多家长建议过,小时候多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,多进行挫折教育。长大了,对于失败的接受度会比较高。
那家长呢?要客观得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动态判断,不断调整期望值。说句难听的,提前想好后路,焦虑情绪自然会减少。
结
现在的孩子不容易,有些没有尝过人间甜,就已经先尝人间苦。
现在的大人也不容易,来自各方面的压力,生活、工作......
大家都要稍微放松一点,未来的路很多,保持对生活的热爱,保持学习的渴望,保持身体的健康,活得不会差。
-END-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