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6-25 01:49:19 来源 : 哔哩哔哩
有一些刚入门对战术感兴趣的同志,可能思考并注意过:
为何动态突入时,进入房门后要先清理门的两侧不可视死角?为什么不是直接冲进去,找到敌人一顿突突突,然后大摇大摆把人质带走?
(资料图)
很多回答是:因为两侧不可视死角很有可能藏人。
那么我们使用一些原则与理论,来探讨一下。
在动态突入中,为何进入房门时要先清理门两侧不可视死角。
话题首先,就是动态突入。
什么是动态突入?
动态突入一般用于解救人质,捕获高价值目标,追求快速。在攻坚发起的瞬间,快速占领房间,并对目标进行控制。
此方法劣势在于,我方人员危险系数较大。
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的:
我们进入房间,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房间。
那么此时,我们就要普及到一个小知识:
房间内部的四个支配点。
控制房间,那么就先要进入房间,占领四个房间内部支配点的两到三个位置。
那么为何不全都占领,而是只占领两到三个?
占领一个位置,不足以控制房间。
占领四个位置,极容易形成直接性对射火力。
一般来说,都是占领三个支配点,形成L形包围。
那么什么是L形包围?
简单来说,就是在不形成直接性对射火力的情况下,形成最大火力面覆盖。L形包围能够确保最佳射击位置的形成。
每个位置都有自己的视线盲区,而L形包围可以在形成最大火力面覆盖同时,也能最大限度覆盖死角。
那么,回到刚才的话题。房间内部支配点有什么作用?
简单的举个例子。
电梯,很多人都坐过。
一个人坐电梯时,我们会随意站。
但当电梯间有两个人,且互相都不认识时,这时可能会发生一个情况。
那么就是,可能会出现两个人各占电梯的一个角,背对着此角。
这是人下意识出现的反应,也是慢慢进化而来的本能反应。
人眼的视场角约为120度左右。站在这里,后方是安全的,角的两侧墙也是实体,不会构成威胁。
既不用担心后背遇袭,同时也能观察到整个电梯间,获取最大的视野。
对我方人员来说,占领三个内部支配点,形成L形包围,支配点既能保证我方人员不用担心后方有威胁,同时又能获取房间内的最大视野。
但对对方人员来说,也是同样的。
受到威胁,退无可退,也会逐渐向墙角退缩。
因为这里对他来说一样不用担心后背有威胁,同时也能获取房间内最大视野。
那么此时,在这种情况下,我方建立L形包围的优势就会十分的明显。
那么,移动到房间内部支配点为什么不能直接插过整个房间,走最短路线,而是要先从两侧走?
如果走最短路线,直接穿过房间中心,会出现几点问题:
首先,房间中心区域是较为危险的地方。
这样去做,对整个房间无法获取足够大的观察视野,后背暴露了出来,容易出现危险。
二是,如果房间内部出现情况,很容易与队友形成遮挡性对射火力。
并且不先清除两侧不可视死角,直接贸然进入走最短路线到达支配点的话,如果死角有人,后果可想而知。
动态突入进入房间内部时,为何不先清理房间内部的外部可视区域,而是先清理两个不可视死角?
因为两个不可视死角区域,也是占领内部支配点的移动路径。
并且,在四个房间内部支配点中,这两个支配点是距离门最近的两个点,也是能够最先占领的两点。
要先清除到达不可视死角支配点移动路径上的障碍与威胁,尔后在确定到达不可视死角的路径以及死角安全后,调转警戒方向,视情况在此支配点停留,或是继续前往下一支配点。(通常在此时小队会自动形成L形包围)
由此可看来,在动态突入条件下,要先清理这两个不可视死角的原因,肯定不仅只是这里相比于其他区域更有可能藏人这么简单。
可能藏人的地方很多。床底下,衣柜里,门后面,甚至办公室电脑机房的地板下,大衣柜的上面,床板的夹层里面等等。
关于“动态突入进入房间内部时,为何不是先清理房间内部的外部可视区域,而是先清理两个不可视死角”的问题,对于房间内部的外部可视区域,在某些情况下,在准备发起攻坚之前,也会在房门外对房间内进行一个侦查性切角。
一般来说,在低顾虑敌情条件下,在到达房门两侧攻击发起位置后,如果房门是打开状态,在没有惊扰到对方的条件下,尖兵与辅助尖兵会使用遮挡式过门,围绕门框对房间内部进行一个侦查性切角,探查房间内部的大致情况。也有人管这种方式叫做切派或切饼。在平面房间条件下,若可视区域没有敌情的话,直接清理两个不可视死角即可。
标签: